愛國情操(詩129,1-8) 愛國情操(詩129,1-8)

 旅居海外的華僑們有時候心裡會有一種莫名的感慨,覺得自己既不算真正的中國人,也不是當地人。居住的地方會隨著生活的需要或政治因素而遷移,有如無根的浮萍;身份也可能因著現實的需要而有所更改。雖然如此,內心的深處仍然會認同自己的祖籍和民族,愛國的心不落人後,思想的核心有一部分也會受歷史事件影響,對那些曾經侵略或幫助「我國」的民族產生偏見或好感。

以色列人在建國之前也漂流了一段很長的時間,居無定所,多次遭受迫害,但他們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和愛國之心不減反增。詩篇129篇是以色列詩人更早期的作品,表達出他們對於曾經欺負他們的外族人忿忿不平,請讀以下經文:

 

129:1   以色列當說,從我幼年以來,敵人屢次苦害我;

129:2   從我幼年以來,敵人屢次苦害我,卻沒有勝了我。

129:3   如同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,耕的犁溝甚長。

129:4   耶和華是公義的;他砍斷了惡人的繩索。

129:5   願恨惡錫安的都蒙羞退後!

129:6   願他們像房頂上的草,未長成而枯乾;

129:7   收割的不夠一把,捆禾的也不滿懷。

129:8   過路的也不說,願耶和華所賜的福歸與你們,我們奉耶和華的名給你們祝福。

 

這篇短詩出現了兩次「從我幼年以來,敵人屢次苦害我」,強調以色列人多次受異族欺壓,且時間也相當的長,可以追溯自他們在埃及被奴役開始,但敵人始終沒有完全得勝。這些敵人對以色列的為害不小,「耕的犁溝甚長」表示他們破壞的程度很嚴重(詩129:1-3)。

耶和華神是公義的,祂沒有任憑敵人為所欲為,祂「砍斷了惡人的繩索」即阻止惡人繼續苦待以色列人。接著是詩人代表他自己和族人的心聲;願很惡錫安的都蒙羞退後!「錫安」經常被用來代表耶路撒冷城或以色列,包括它的土地和人民;「蒙羞退後」指被擊退和受羞辱的離去!(詩129:4-5

願敵人快快滅亡,像「房頂上的草,未長成而枯乾」;他們的收成短缺,「不夠一把」「也不滿懷」即不夠所需;願那些路過看見敵人遭到報應的人,不同情他們,也不希望他們得福,更不奉耶和華神的名為他們祝福。(詩129:6-8

從以色列人對敵人的憤慨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愛國情操,以及在受苦之下的心聲。但這些咒詛敵人的話,雖然可以被了解它乃是出自於反擊的「快語」,看似「正當」但並不能算「正確」。詩人既然知道「耶和華是公義的」,祂必定會處置惡人,但咒詛人的豈能算為無罪呢?不知你的看法如何?

你曾否因為自己的國家或民族被欺負而仇視或咒詛某個族群?別忘了神是公義的,祂必會主持公道,但若我們自以為在口舌上可以任意而為,恐怕祂也會追究。願我們彼此勸勉!

 

顏上琉
2/18/2011